
車用音響商業模式的演進史
2024年1月1日 20:49
車內是一個密閉空間,除了享受乘坐的舒適感之外,也需要悅耳的音樂來調劑心情。人類的耳朵是非常靈敏的,早在母親的肚子裡,就開始聆聽外界的嬉鬧聲及媽媽的心跳聲。音響可以傳遞樂曲或歌聲,是人生重要的伙伴。汽車音響礙於空間及電源的限制,電路及零件設計比家用音響更為複雜。但因為汽車工業持續的成長,讓很多音響製造廠投入更多的研發,而推出許多周邊產品,讓這個行業得以生生不息。
車用音響在台灣的發展已超過四十年以上的歷史,仍然從事這個行業的前輩比比皆是。筆者因為喜歡音響,三十幾年來沉迷樂符之中,又癡又醉,終究沒能轉換跑道,而結下不解之緣。
最早期的汽車音響是機械式按鍵選台的收音機,喇叭多半是全音域,因為當時的廣播設備頻寬很窄,大概都是中音範圍,所以沒有高傳真的聲音。能夠升級的第一代產品就是匣式錄音帶主機(8 track),然後再縮小至卡式錄音帶主機。坦白說,錄音帶還是類比的音源,比目前的數位音源聲音好很多。汽車音響主機是隨著音源進化而設計的,在CD產品問世之後,產生了多元性的變化。
一般大眾的印象,汽車音響就是主機加上喇叭,不可否認這是最早期也是最基本的組合配備。隨著音源的提升,很多知名的汽車音響製造廠開始鑽研如何提升汽車音響到達高傳真的Hi-Fi境界,於是有了進階版的內建POWER IC四聲道擴大機的等化器(Equalizer Booster),輸出功率約30~50瓦,加上5波段、7波段甚至10波段的圖形等化器。對於當時的主機輸出功率15~20瓦,已經有不少的提升功能。另外,等化器的聲音調整功能也改善了聲音平衡,並增加了許多樂趣和使用者的自主性。因為這類產品大部分都裝在前座主機下方,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調整自己喜歡的聲音。這類產品目前還在市場上販賣,只是拿掉了擴大器部分,成為純前級電子分音器和等化器,在內部電源方面也從單電源提升為交換式電源,大幅提升了輸出信號電壓至8~14伏特,動態範圍也增加了數倍。
在此之前,其實大功率的後級擴大機已在國外上市,只是還沒被大量引進到台灣來,大部分是在民國七十二年之後才陸續在台灣上市。當時的擴大機大部分是AB類及少數的A類,主要的擴大機品牌有日本的Alpine、Clarion、Kenwood、SONY、Pioneer,以及美國的Rockford Fosgate、Orion、McIntosh、Zapco、Precision Power、Autotek、a/d/s、Phoenix Gold、Soundstream、GS、Earthquake,歐洲的Macrom、Steg、Audison、Brax、Focal。當然也有少數台灣製造的擴大機,然而當時的電路設計能力與高級零件來源有限,加上外銷導向的成本考量,一時無法趕上國外的聲音水平。但這些國外產品也為國內製造廠提供了參考的方向。
擴大機之外,升級的喇叭也如雨後春筍陸續加入汽車音響市場。剛開始並沒有很多制式的汽車音響分離式喇叭,大多是家用喇叭單體搭配簡單的喇叭分音器或自製的分音器。當然也有本地製造的及日本進口的發展較早,歐美較高價的喇叭及超低音喇叭也陸續引進台灣市場,進而造就出新的流行模式。這些品牌有Dynaudio、Heco、Polk Audio、Macrom、Vifa、Morel、Rainbow、Altec Lansing、Bose、JBL、Eton、Alpine、Vistone、MB Quart,有些品牌已經在台灣市場消失無蹤。終究他們也曾經對台灣汽車音響聲音品質升級做過貢獻。
主機音源方面,最主要的來源大多是日本品牌的天下,如Alpine、Sony、Clarion、Pioneer、Kenwood、Fujitsu Ten、Nakamichi、JVC等,歐洲則有雙B原車主機的Becker、Blaupunkt、Philips。在車用螢幕未普及之前,主機的聲音品質及功能是大家所追求的。初期的CD主機加上換片箱的售價超過十萬元,並不是人人負擔得起。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及製造廠商的研發努力,售價大幅降低,成為流行商品。音響系統增加了數位音源之後,市場規模快速擴大,進而發展出Hi-Fi汽車音響,造福大眾。
隨著擴大機市場的帶動,台灣汽車音響的生態進入一個嶄新的進化。早期依附在汽車電機行的銷售模式,也因為音響已不是單純的主機喇叭,在器材項目增加、系統化之後,已經漸漸轉移到專業汽車音響店,或由汽車電機業者轉型加入這個汽車音響改裝的行列。於是,汽車音響的版圖從此擴大。時逢台灣景氣蓬勃之際,對於車上娛樂的花費毫不手軟。隨後有銀行的支持,大量發行信用卡給消費大眾,為這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雖然後來害了很多人成為卡奴,但對汽車音響業者而言,仍然是功德一件。
因為音響改裝已經成為一個流行商品,依附在汽車雜誌的音響單元已經沒有足夠的版面,於是另外發行汽車音響專業雜誌,還在士林廢河道辦了台灣第一場汽車音響觀摩賽。雖然規則簡單,以聲音品質為評分項目,但也吸引了近二十台車參賽,為日後台灣的汽車音響賽事發展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隨後,第二場比賽由業界賽事專家Peter張的雜誌社主辦的翡翠灣觀摩賽,這次比賽參加車輛暴增,也較具正式比賽的規模。除了比賽車輛之外,還有重度音響改裝的進口展示車,以及美國超低音品牌帶來的美國show girl參與盛會。這場賽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業者及消費大眾來觀摩,為日後的汽車音響安裝模式提供了許多參考資訊。
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多了,必然需要有組織管理。在淨利公司董事長洪秀明先生的努力奔波籌措之下,廣邀當時的進口代理商、本地製造商及經銷商,成立了中華汽車音響發展協會。在會務的推動下,舉辦了全國性的汽車音響比賽及展覽活動和安裝技術講習訓練,藉以提升國內業者的安裝品質,同時也訂立了安裝工資表。在當時的年代,大部分的消費者很難接受額外收取的工資。這份安裝工資表的確幫了業界很大的忙,從此工資收費開始有所依據。協會也發行了台灣第一本汽車音響年鑑,供消費大眾參考。
日後,在先迪利公司的引進之下,結合幾家進口商將美國的汽車音響競賽組織IASCA導入台灣,台灣汽車音響比賽開始使用符合國際性的比賽規則,同時也訓練了很多本地裁判,為台灣汽車音響賽事儲備了許多人才。汽車音響事業較具規模之後,在南台灣也由單純的聯誼會升級成立了台灣汽車音響技術發展協會。在幾個單位和私人公司舉辦了多場比賽之後,台灣業界的安裝水準終於有長足的進步。
數位科技日新月異,汽車音響已不再是單純的聲音而已。車用VCD、DVD相繼問世之後,車上多了一個螢幕,提供了影像,從此汽車音響進入了多元化的境界。汽車電路也增加了許多數位控制,業者面臨了知識技術爆炸的困境。車上有了螢幕之後,增加了許多產品,如衛星導航、數位電視、倒車攝影、環景、介面卡、方向盤控制、車道偏移警示器等,都是車上螢幕普及化之後衍生的產品,汽車音響行業的版圖再度擴大。
隨之而來的網路世界,也改變了傳統實體店面的銷售模式。消費者的選擇性變大了,再加上大型汽車百貨連鎖賣場的興起,結合了保養、輪胎、百貨、音響的經營模式,提供了消費大眾的方便性,所以吸引了許多客戶前往消費。汽車音響有了網路及大型賣場加入之後,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汽車音響店家,如果不是配合車廠或經營網路銷售,已經不容易生存。當然,還有安裝技術實力高深的店家,仍然屹立不搖。
台灣汽車音響發展至今,其實消費總額還在增加,只是項目分散。例如,目前最夯的行車記錄器及胎壓偵測器,也是最近幾年才增加出來的熱門商品。音響已經不是唯一選項,許多攸關行車安全的產品正大行其道。目前,車廠已經開始重視原本屬於選配的音響升級周邊項目,畢竟這是車前市場的一塊肥肉。嚐到鮮味之後,要再釋放到車後市場已經日益趨微。除了一些高級進口車仍須仰賴周邊界面升級之外,能夠留到外面的品項已經不多。然而,近十年來房租只漲不降,師傅薪水也節節上升,在營運成本增加之下,要保有原來的營收已經不容易。慶幸的是,車廠永遠不會附上高級的音響系統,因為車價高升之後銷售不易。
客製化及系統化的音響改裝仍然可為。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DSP數位信號處理器,取代了傳統的電子分音器及等化器,增加了音響聲音調校的方便性及控制能力。其實,這也是一個新的商機,等在戲台下,總是會碰見好的橋段。